fbpx

從職業婦女到全職媽媽 調整心態當個快樂媽咪(育兒一年半有感)

艾寶 1Y6M

學生時期我從沒想過自己有一天會成為全職媽媽,一直以為(也曾希望)自己會和媽媽一樣是個精明幹練的職業婦女。懷孕後,我和 DL 都以為帶孩子經驗豐富的婆婆會想帶孫子,一直到懷孕後期,婆婆有天開口問我寶寶以後要給誰帶?是我娘家和婆家輪流呢?還是幫她請個保姆她幫我們帶?當時我一陣錯愕,我媽媽幾乎沒有顧孩子的經驗,又仍在工作,不可能跟我婆家輪流帶孩子;至於保姆呢!即使大部分時間可能都有婆婆從旁看著,但我和 DL 都不願意把孩子託給外人顧,加上保姆到府也是一筆不小的花費。我也可以想像如果當初我沒請育嬰假,每天和 DL 工作一整天,幸運準時下班、從婆婆家接寶寶回到家,還沒吃晚餐也都九點了(更別提他如果加班晚回家的話),工作的疲憊、每天兩小時以上的通勤、餵母奶、照顧寶寶等,我不敢想像 EQ 都不太好的我們家的氣氛會是如何,我也不想要這樣的生活環境(當然,我身邊也是有極少數這樣的超人媽媽,我由衷佩服她們)。權衡之下,我寧可選擇放棄工作自己顧寶寶。

自己帶孩子真的很辛苦,或許過來人更能體會。聽有些人覺得全職媽媽每天在家跟孩子玩怎麼會辛苦時,很慶幸自己的老公知道帶孩子有多累,每個週末過後他都沒有 Monday Blue,反而覺得上班日才是休假日。回想這一年多來經歷了沒日沒夜的母奶地獄、三次乳腺炎,追奶追得身心俱疲;天天練舉重般地單手抱寶寶洗屁屁,從提個菜籃都嫌重,到一手抱寶寶、一手舉推車再背媽媽包上下樓的大力士;準備寶寶副食品、煮三餐,每天忙得團團轉,娘家媽媽一天到晚叮嚀我女人要有自己的事業,工作與育兒的矛盾及生活上的各種壓力,導致產後掉髮越來越嚴重,頭皮出現血絲、一撥髮就痛。當然,我了解娘家媽媽的苦心,他們辛苦栽培女兒到國外念完法律碩士,希望將來更有能力成為獨立自主的女人(加上那陣子媽媽看了一部電視劇「大丈夫」後有感,更是苦口婆心要我別放棄工作)。但當這些和寶寶之間必須做抉擇時,我選擇了寶寶,雖然內心還是不時出現放棄工作的恐懼感和壓力。

 

這一年多的育兒生活中,閱讀了許多育兒文章,其中不乏關於全職媽媽或者職場媽媽育兒的相關資訊。今年五月 (就在我育嬰留停即將滿一年前夕)Harvard Business School(哈佛商學院)的 Kathleen L. McGinn 教授發表的一篇研究指出,職場媽媽的女兒們將來有較高比例可能在職場工作、從事管理職,並且擁有較高收入(Women whose moms worked outside the home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jobs themselves, are more likely to hold supervisory responsibility at those jobs, and earn higher wages than women whose mothers stayed home full time);而職場媽媽的兒子們將來有較高比例可能分擔家務,並花較多時間照顧家人(As for men whose moms ever worked outside the home, they were more likely to contribute to household chores and spent more time caring for family members)。很多網站開始使用「職業婦女的小孩更成功/更獨立」等類似標題撰文,當時許多職場媽媽朋友們開始轉傳、分享,當時乍看下心情難免失落,思考著自己為了寶寶的做得選擇是否對他是最好的選擇,但這想法很快地隨著一天天的育兒生活消逝,在寶寶即將滿一歲半的今天,我更加確信這是一個對寶寶和對我自己都好的選擇

 

寶寶滿周歲時,我做了一本相片書記錄寶寶這一年來的成長點滴,很慶幸這一年來有機會看到寶寶所有學習和進步的過程,並且能夠記錄這些珍貴的時刻,回顧這些,覺得這一年來的辛苦都值得了。當時覺得雖然值得,但內心對全職媽媽身份的恐懼及不確定感仍存在。寶寶滿一歲後不久,配合 DL 出國進修,繼續了我全職媽媽的身份。在寶寶滿一歲半前的這幾個月,寶寶成長、學習的速度越來越明顯,我越來越能看到這一年多來陪伴孩子成長帶給孩子的好處。一位我很喜歡的小兒科醫師黃瑽寧曾分享過一篇文章「在家帶孩子,值得的投資」,文中提到「大部分的專家都認為,初生嬰兒在這一年當中,與主要照顧者的親密關係;嬰兒所學習到的氣質,以及理性認知的建構,才是更重要的關鍵。」「照顧小嬰兒不只是把屎把尿而已,而是培養孩子未來行為模式的關鍵時期。」,我也覺得孩子出生的第一年,甚至前三年,有值得信賴的主要照顧者非常重要。哈佛大學/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教授 Dr. Edward Tronick 有個著名的實驗影片 – Still Face Experiment,影片一開始母親面帶笑容和嬰兒互動,隨即母親面無表情不再回應嬰兒,嬰兒瞬間感受到並設法引起母親注意,在無法重新獲得母親正向關注後,嬰兒開始出現負面情緒。或許有人覺得寶寶剛出生什麼都不懂,只要照顧吃和睡,交給保姆就好,但這實驗卻說明幾個月大的嬰兒與母親/主要照顧者間已存在著依附關係(attachment),嬰兒需要母親/主要照顧者的正向回應才能獲得滿足。看了這影片我不免想著,除了自己(或許還有家人)外,我能信任陌生人/保姆能時時刻刻在我寶寶有需求時提供正向回應嗎?

 

育兒的這段日子,我知道我該慶幸寶寶在兩個月前就可以睡過夜不夜奶、飲食正常是個愛吃寶寶、身高體重均標以上但不超標太多(70 – 75 percentile)、喜歡和其他孩子互動也是個愛笑寶寶,甚至在一個月前(寶寶一歲四個月)的某一天突然成為可以不需要媽媽陪睡自己七點半乖乖睡到隔天早上七天半,爸媽(甚至和朋友們)在房外聊天仍能安穩睡的天使寶寶(當然,這種好事誰知道能維持多久)。我不敢說我的育兒方法正確,但我深信有媽媽在身邊陪著成長、給寶寶滿滿的安全感,多少對他人格養成、生活習慣建立有一定的影響力。娘家媽媽說她在我滿月時就趕緊把我交給外婆帶,外婆是我最愛的人之一,也非常會帶孩子,但我仍覺得自己是個很沒安全感的人。雖然我原生家庭家人感情融洽,但家人間不太習慣有肢體互動(擁抱、親吻)或是對家人開口說愛(比較常用寫的方式)。而現在和 DL 及寶寶的小家庭,我們非常喜歡家人間互相擁抱、親吻,也習慣把愛掛嘴邊,尤其對寶寶更是常常告訴他爸媽愛他。寶寶一歲三個月會說「愛」之後,常不經意蹦出「爸爸、愛、媽媽、愛」(偶爾順序會是正確的「愛爸爸」或「愛媽媽」),也很常跑來親親抱抱我和 DL 或是他的小熊和狗狗玩偶,或許寶寶還不懂「愛」的意思,但至少他每天都生活在充滿愛的環境裡。

資深蒙特梭利老師李坤珊在「你是孩子最重要的財富」文章中曾提到「生命,真的很奇妙,愈是深刻的東西,它愈無法速成。世界上最深刻、也最幸福的,莫過於相信有個人,她(他)會不棄不離。這個不棄不離,就是『安全感』。然而,『安全感』無法速成,因為它是從小到大,一點一滴累積下來的;它也不可能複製,因為它是以獨特的共處經驗釀造出來的!」「從小有了不棄不離的安全感,『記憶細胞』上便有了滿滿的愛;有了愛,就不怕擁抱生命旅程中的挫折和無奈,就知道如何愛自己,愛那身旁的舊毛毯、玩偶、寵物,和他人」,而這「安全感」也正是我希望能提供給寶寶的,希望他能比我是個更有安全感的人。我確信,身為寶寶的主要照顧者,和寶寶建立依附關係,對寶寶安全感的養成有一定的幫助。在自己帶寶寶後,反而很慶幸當初婆婆無法全職幫我顧孩子,讓我下定決心自己帶(寶寶半歲後,婆婆有提議她可以幫我帶孩子讓我回去工作,但在自己帶了孩子並建立孩子各種習慣後,我已完全不考慮給其他人帶我的孩子),否則寶寶白天婆婆帶,晚上媽媽帶,或許會讓寶寶對「主要照顧者」產生混淆(有些探討隔代教養的文章也有提到祖父母與父母共同教養時,孩子對於主要照顧者容易產生混淆,像是教養方式/態度不同調等,這應該不難理解),也可能因此衍生其他婆媳問題。黃瑽寧醫師「不想吞下那最後一口飯的女孩」文章中提及吃手、吸手指、敲頭、拔頭髮、拉耳朵、挖鼻孔,甚至吃/摸毯子等都是孩子安撫自己的表徵,而我的寶寶現在除了會挖爸媽鼻孔外,倒是都沒有上述這些行為,甚至不太需要安撫玩偶,或許是因為生活中已有滿滿安全感吧(至少我是這麼希望)!

 

育兒的這段期間,雖然我盡力地滿足「寶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但關於處理「自己」的部分,我卻做得不夠好。前文有提到,育兒的第一年我時常處於身心俱疲的狀態,甚至壓力大到頭皮出血絲。「有快樂的媽媽,才有快樂的小孩」我時常被提醒著這句話,但是從一家兩口的雙薪家庭轉換成一家三口的單薪家庭,甚至現在啃老本的無薪家庭,還是每每想到就備感壓力。後來我陸續發現身邊一些優秀的女性朋友,都紛紛在孩子出生後放棄職場回歸家庭(大部份是在美國的朋友,或許也和美國保姆人力/優質托嬰中心費用高得嚇人,且所得稅課得重有關吧!—相當於把課稅後的薪資轉交給保姆),和其中一些朋友聊過後發現她們多半沒有像我一樣擔心這麼多,反而很享受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光,並每天從中擠出幾小時休息時間從事自己的興趣(看書、看電影、運動等),生活過得累但反而比工作時期更有時間做些自己有興趣的事(當然,大部份她們的老公都能體貼老婆帶孩子的辛苦,也希望老婆在家照顧自己的孩子)。後來我漸漸調整心態,既然都決定在家帶孩子,每天擔心日子也是這樣過,按照吸引力法則,負面思考/情緒多了反而累積更多負面能量,造成惡性循環,那就放寬心吧!來芝加哥後,我盡可能把每天都當成在這個城市的最後一天,看到天氣好就上網隨便查個景點,一個人帶著寶寶去冒險(去沒去過的公園、湖邊,甚至森林等)。以前我並不是一個熱愛戶外活動的人,現在因為帶孩子,讓我有機會去從事沒有孩子前不會做的事。透過孩子的角度看周遭,發現我們生活在好美的地方;跟著孩子的腳步,我更有機會放慢步伐,欣賞以往不曾、也不會注意的景色,就連路邊的落葉、枯樹、積雪有時也是好美的畫面。

先前閱讀了親子天下的一篇文章「媽媽的生涯大冒險─當職業婦女變家庭主婦」,我覺得這篇文章很好,文中提到身份轉變時應該如何心情調適,也希望藉此提醒自己,文中提到回歸家庭的媽媽針對未來生涯的準備方向,媽媽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重新認識自己,「從多元嘗試的摸索中,可以重新認識、確認自己的性向與興趣」,另外也必須不斷學習,「可以在原本的專業領域繼續進修,也可以考慮轉換跑道,不論未來的路怎麼走,學習都不能停止」。一位多年前認識的律師/親子作家 Jaguar 小姐,同時也是我很仰慕的學姊,她懷孕後的「職場—家庭—職場」跑道轉換的故事也是很鼓舞人心,尤其她當時決定離開職場可是放棄了大型律師事務所的升遷職位;孩子三歲時又花了近半年的時間一家三口到美國體驗露營車生活(「親子流浪去」),現在準備重回職場,並寫了一篇文章「不要小看職場媽媽 – 我們回來了!」分享她是如何規劃她的職涯跑道轉換及這當中帶給她的體悟。或許訂出職場回歸的時間表我暫時無法做到,因為 DL 不只想要一個孩子,陪伴完每個孩子進入 preschool 前(0 – 3 歲)的階段不知道是多少年後了,但我確實可以好好利用這段時間充實能力,把握人生中難得「停下腳步」的時間重新定位人生方向。

 

另一位前 Google 職員 Jennifer Joseph 今年三月寫了篇文章「I left Google to be a mom(我離開 Google 成為一位全職媽媽)」文中提到過去的她一點也不快樂,身為職場媽媽的她無法身兼好員工、好母親、好妻子,所以她離職在家帶孩子,並一邊利用空閒時間去完成她一直想實踐的想法,完成她自己的 project。文末她提到雖然育兒的日子裡兒子有時也會鬧脾氣導致她焦慮,但也有些日子她坐在陽光下享受午餐,而兒子就在一旁學松鼠和鳥叫聲,若她當時如果沒有離開職場,她將會錯過這些短暫美好的時刻。我完全可以想像她所說的那些情景及體會那些感受,當我帶著寶寶到公園玩耍、草地奔跑或是森林散步時,寶寶指著松鼠叫、跟著狗狗跑,或是撿地上的枯枝、落葉玩,看著寶寶對所有新事物興奮的表情,覺得自己經歷這些、陪著他成長真的很幸福。雖然我離開的公司不是 Google,但我也期許自己能和作者一樣能一邊帶孩子,一邊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在妻子、母親及工作上找到最佳的平衡點。在寶寶滿一歲半(18 個月)時,回顧自己過去一年半的育兒過程、紀錄心得,並期許自己在未來的育兒日子裡,能不忘正面思考(吸引力法則)、更有智慧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及壓力,重新認識自己並找到(重新定位)人生的方向

 

噢!對了,關於前文 Kathleen L. McGinn 教授的那篇研究,後來想想,我覺得兒子將來會不會幫忙分擔家務,或花時間照顧家人,身教的影響力應該頗大。我的寶寶從小就看他老爸每天洗碗、做家事,看老媽每天打掃家裡,現在他最愛的活動之一可是拿著吸塵器幫忙吸地版,而且專業到連桌椅下都不放過。至於女兒(如果未來有幸生了個女兒的話)將來有了孩子若想自己帶孩子,身為過來人的我知道父母親自帶孩子對孩子的影響力及好處有多大,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妥,重點應該是自己該做個好榜樣,讓她知道全職媽媽也可以有自己的興趣、能持續充實自己,且不讓她覺得媽媽是「犧牲了自己」顧孩子,要當個有自信的全職媽媽。我會加油,也希望和其他全職媽媽們共勉,這條路或許辛苦,也沒有薪資和工作帶來的成就感,但我們不孤單。

 

PS. 每個媽媽/家庭都有權利選擇最適合自己孩子/家庭的育兒方式,不論選擇作為職場媽媽或是全職媽媽,都應該被尊重。本篇僅為個人育兒一年半心得分享,最適合我們家庭的方式,不見得適合其他家庭。

 

 

– Irene

December 2015


: 本部落格文章為個人心得分享,僅供參考,請自行核實相關資訊之真實性。

You Might Also Like

No Comments

Leave a Reply